7月6日中国重工(601608.SH)上市首日,大股东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信”)即增持1897万股,7月9日,中国中信再次增持617万股。两次累计增持2514万股,占中信重工总股份的0.92%。中国中信还承诺将在未来6个月之内继续增持中信重工股份,但比率不会超过2%。
无论是增持的时间,还是增持时间间隔及频率,中国中信都开创了A股先河。
也正因为是头一遭,所以把好多人都搞糊涂了。不过,中国中信却一点都不糊涂,它做的可是赚钱的买卖。
从中信重工上市首日的股价走势来看,中国中信的增持价肯定在发行价4.67元之上,所以,中国中信完全是以低价(4.67元/股)出售(IPO的形式)中信重工的股票,然后在二级市场上高价购回已经出售的股票,这似乎是完全在做亏本买卖。
不过,考虑到中国中信第二天的增持价远低于发行价,再加上7月11日的大涨,中国中信所购入的股票应该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所以,中国中信所付出的成本算是九牛一毛。
但相比之下,中国中信所获得的收益却不菲。作为今年以来最大的IPO项目,在如此弱的市场氛围下,能够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市的目标,从市场上成功拿到钱,就已经是最大及最根本的收益。
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对旗下公司股票的增减持,业内人士美其名曰市值管理。就是大股东或者上市公司通过增减持或者回购来达到稳定公司股价的目的,如果操作得当,大股东还可以获利,而上市公司在低位回购股票后,在未来还可以在高位再增发股票,同样也可以获利。
这算什么呢?与社会公众投资者相比,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掌握是最充分的,它们买卖自家股票,究竟合不合适呢?如何区分这种交易与内幕交易的区别?资本市场里充满了太多这样难以用明确的是非对错来评判的现象。
从成本收益角度看,中国中信的这一交易还是值得做的,但稍微形而上一点的问题就是:这种做法究竟有没有意义?既然股票在上市后就需要靠大股东出手来维稳,那上市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正如前面所说,从务实层面而言,能够实现上市就足够了,管它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如何。
对于增持的理由,中国中信的表述是“看好公司发展的前景”,这明显是大而化之。如果从另一面来看中国中信的行为,其实也不难看出它的无奈,因为谁也不想在上市首日就出手增持旗下上市公司的股票,但面对当前资本市场的弱势,再加上今年第一大IPO,中国中信是不出手也得出手。
随州三联重工 http://www.szslzg.com